-
Recent Posts
Meta
Categories
Monthly Archives: May 2015
奶瓶性蛀牙的治療
記得多年前有一次在國外聽演講,有一位兒童牙科醫師show了一個全口奶瓶性蛀牙的患者的治療;有許多牙齒,以我在台灣所受的醫學訓練,認為是可以保留下來的牙齒,可是主講者將其全部都拔除,這令我相當的振撼。當時對他治療計劃提出我的疑問,他回答 : he can’t afford 2nd treatment ( 他無法負擔的起因治療失敗, 再次治療的醫療支出 )。 當時我還年輕, 似懂非懂 ,後來才慢慢的了解,在美國阿拉馬巴馬州( 美國南方的棉花田區 ),一位孩童為了安排全身麻醉的全口的奶瓶性蛀牙治療,可能要等兩三個月的時間,家長需陪著小孩於前一天開五小時的車 到伯明罕干市的阿拉巴馬州立醫院住院,然後於隔日治療. 治療的費用,單自費就要十多萬台幣,若是沒有醫療保險(美國人很多是沒有加入醫療保險的 ),則費用動輒三、四十萬。那些條件不好的牙齒,不是不能留,而是萬一失敗了 ( 比如因牙冠太短牙冠脫落,或根管治療失敗 ) ,患者可能找不到醫師願意幫他做治療 ;再者, 患者可能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預算安排第二次的治療。主講者說:”而且,萬一因治療有瑕疵而有醫療訴訟的問題(大部分的醫師可能不想遇到這方面的問題 ),那就更麻煩了”。 所以,將可能有問題的牙齒拔除,變成了醫師和病患家屬間的最大公約數。 回想台灣的兒童牙科醫師,之所以能為患者保留下許許多多原本外國醫師覺得要拔掉的牙齒,並不是我們的技術比較好 ,而是台灣的醫療費用相對較便宜,患者可以承擔再次治療的費用;還有台灣的患者比較有人情味( 雖然現在越來越淡薄了),比較信任醫師,因此醫師也願意冒著可能失敗的風險,盡量保留牙齒,只是這樣的光景不知道還能維持多久。 ( 圖示 為一位全口奶瓶性蛀牙的孩童,在鎮靜麻醉下全口治療的治療前、治療後對照 )
眼見為憑 或 心誠則靈
以科學的態度來看世界,我們相信的是眼見為憑,以學術一點的說法是evidence based science/dentistry,以事實為基礎科學,但在實務上有時”因果”兩者互為”因果”。 在醫學臨床上有些很有趣的例子 Case1.安慰劑實驗 開發新藥時,一定會使用到安慰劑做試驗(對照試驗)。在統計上,如果服用新藥組的人比服用安慰劑組的人,在症狀上有明顯改善,則新藥視為有效。 在臨床上有的百分三十的安慰劑是有效的。為什麼會有效,它的的機制至今未明。一般認為可能的因素,例如病人相信服藥後一定會變好(暗示效果)、或者記憶中吃藥後症狀會有所改善(制約學習)以及大腦反應等等。 不過從這裏, 我們似乎發現人們可用利用心智狀態的改變來改變身體內部的生理狀態,進而達到治癒疾病的效果。 Case2.精神分裂的患者 在國外有案例報告指出,精神分裂的患者,當他在”改變”成另外一個人時,由於心智狀態的改變,生理狀也跟著改變,有的甚至連肌肉的強度,說話的語氣,方式,強度,甚至眼睛瞳孔的顏色⋯都跟著改變,這完全顛覆我們對於”靈” “肉”兩者相互獨立的既有認知。也就是說,我們可藉由心靈狀態或意識的改變,來改變我們的外在表現。 醫病關係 最近醫病關在媒體對負面新聞加油添醋的報導似乎有越來越緊張的態勢,其實這不是好事。 我們發現當患者對醫師的信任度越佳時,其治療效果也是越佳,甚至有時不用吃藥,都會自己好;若是患者對醫師的信任度不佳,沒有遵守醫囑,沒有按時吃藥,效果自然打折。 所以在臨床上,找一位您相信的醫師,並且信任他,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