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cent Posts
Meta
Categories
Tag Archives: 氟錠
暴走的蛀牙
一位七歳的小女孩由於有蛀牙,由媽媽陪同前來牙科門診尋求治療。下面後牙區, 75.85蛀比較大,建議做根管治療之後做安全帽保護起來,上面後牙的鄰接面有一點小小的蛀牙,建議家長定期回來檢查並做氟化物治療。不過,家長以經濟考量為由拒絕。 病人三個月後的回診沒有出現, 再回來就診已經是半年後的事。我們重新幫小朋友照X光片,從X光片可以看到原本的小蛀牙,在短短的半年之內變成了大蛀牙。 以前有一個名詞 – 猛暴性蛀牙( 現在已經少用,由幼童早期蛀牙 early childhood caries取代 )就是指這種類型的蛀牙,家長會發現,怎麼三個月或半年前才小點現在變成一個大窟窿; 三個月前幼稚園檢查不是說沒有蛀牙,怎麼現在有三,四顆;之前蛀牙不是都補過了,怎麼又崩掉了⋯⋯。沒錯, 就是這種類型的蛀牙,經常造成家長和牙醫師的錯愕。 面對幼兒早期蛀牙的處理的方式如下: 一.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二.蛀牙的牙齒儘量用安全帽(SSC,不銹鋼牙套)保護起來;儘量不要用複合性樹脂填補,因為失敗率非常高. 三.短時間定期回診, 並塗氟化物. 四.日常生活中增加氟化物的給予,比如:氟錠,含氟潄口水. 如此,可以讓蛀牙獲得有效的控制。
兒童牙膏的選擇?
市售兒童牙膏種類多如繁星,面對各種品牌、口味、標榜功效之不同,該如何選擇才能為孩子的牙齒健康打下良好基礎? 首先,要挑選「含氟」牙膏,並且確認牙膏外盒所標示出的含氟量,至少要達到1000ppm的劑量,才有防蛀牙的效果。但要注意三歲以下幼童用量不宜超過米粒大小、三至六歲兒童用量不超過豌豆大小,以防過度攝入氟化物而造成牙齒氟斑或噁心不適的症狀。 其次,選擇低泡沫的配方。一來能幫助家長在為孩子刷牙時能看清楚口腔內部,幫助仔細清潔;二來過多的泡沫會增加孩童漱口的次數,使牙齒表面所接觸到的氟化物效能降低。 最重要的,要選擇孩童喜歡的牙膏,再好的牙膏,若小朋友不願意使用,還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刷完牙後,孩童只須將多餘的牙膏及泡沫吐出,家長可再使用小塊紗布協助清潔,讓氟化物儘量能停留在牙齒表面,真正達到預防蛀牙的功效。
氟化物的使用
隨著資訊的普及和政府推廣氟化物的使用,大家都知道氟化物的使用可降低蛀牙率,但對於生活中有那些氟化物,如何使用,又有點模糊。因此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生活中常用的氟化物: 1.飲水加氟 是預防齲齒最安全,經濟,有效的方法。歐美國家飲水加氟已有40年以上的時間,經由嚴格的科學研究方法證實可以有效地降低齲齒發生率達65%. 2. 局部塗氟 牙醫師視年齡及齲齒嚴重的程度,每三個月到半年施行一次。 局部塗氟的過程: 牙齒清潔乾燥後,開始局部塗氟. 塗氟後30分鐘之內避免進食(包括喝水)或漱口,以促進牙齒表面對氟化物的吸收. 3.含氟漱口水或家庭用局部塗氟 對於不易保持口腔清潔或容易罹患齲齒者. 比如: 1.接受齒列矯正的患者。 2.接受頭頸部放射線治療者。 3.口腔開刀牙齒固定者。 4.智能或肢體障礙者。 由牙醫師評估個人狀況,建議氟化物使用的種類,濃度及使用次數。 4.含氟牙膏 牙齒經常和氟化物接觸可以增加牙齒對齲齒的抵抗力,而剛萌出的牙齒最易罹患齲齒,因此孩童在家長的協助下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可以有效地減少孩子的齲齒。 5.氟補充劑 居住於飲水未加氟地區(如台灣)的孩童,可於其牙齒發育的年齡期間(0~13歲)給予適量的氟補充劑,可以增加將來牙齒對齲齒的抵抗力。在長期合作的情況下,可達到與飲水加氟相近的齲齒預防效果。
鈣片可以預防齲齒 ?
台灣家長普遍的錯誤觀念 , 認為補充鈣質可以預防齲齒,其實不然。 事實上,鈣在牙齒的生長期前確實重要,但一旦牙齒長成,牙齒與血液中的鈣交換十分有限 , 食物中的鈣質或鈣片並無法預防蛀牙。蛀牙多半是因為口腔衛生不良所引起的 , 目前研究證實的只有氟才是最有效防止蛀牙的利器 . ( 以上文章片段摘至中華牙醫學會會訊)
氟錠的使用
氟錠主要是針對水中含氟量未達最佳防齲標準的區域。給予氟的補充物,減少齲齒的發生。由於台灣並沒有飲水加氟,所以建議以<0.3ppm 的區域給予劑量。 目前台灣有0.25mg和1mg兩種劑量。依孩童的年紀給予不同的濟量 . 為了達到最佳的局部接觸的效果,建議在口腔清潔完畢後,讓孩子咬碎或吸吮氟錠,而非直接吞下。對年紀較小的孩子,家長可以將氟錠磨碎加水喝,但切勿與牛奶一起服用,因為氟會和牛奶中的鈣鍵結而失去防齲的作用。此外孕婦使用氟錠並沒有顯示對胎兒有防齲的效果,所以 AAPD 並沒有推薦在懷孕期間使用氟錠。 氟錠最好是在刷牙後,讓孩子用吸的或是咬的,慢慢在嘴巴裡溶解,增加和牙齒接觸的時間,不要直接吞下去。但是請您依照劑量給孩子,多吃並不會減少蛀牙機率。氟錠記得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避免孩子以為是糖果吃太多會造成不適。 (以上文章片段摘至中華牙醫學會會訊)